区县名单
自然条件
该片区国土总面积为9.3万平方公里,地处燕山和太行山腹地,属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。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无霜期短,昼夜温差大,年均降水量300-580毫米。片区跨海河、滦河等流域,是潮河、白河和滦河的发源地,有滹沱河、桑干河、洋河等河流。森林覆盖率为24.7%。石墨、膨润土、煤炭、钒钛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,风能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开发潜力。
发展优势
区位优势突出。片区紧邻首都北京和北方经济中心天津,连接冀中南经济区、太原城市群、呼包鄂榆经济区,周边地区资金、人才、技术、信息密集,就业机会多,市场容量大。片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,依托京津等周边地区发展空间大,吸引资金、人才、技术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优。
生态与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。片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过渡地带,历史上长期为京畿要地和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地带,地形地貌多样,森林、湿地、草地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,历史沉淀厚重,文化古迹众多,五台山、恒山蜚声海内外,太行山红色文化影响深远,发展观光、休闲、度假、健身和文化旅游潜力大。
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框架初步形成。片区地处华北沟通西北、东北的交通要地,京包、京原、大秦、集二等重要铁路和京昆、京藏、京新、二广、大广、荣乌等国家高速公路贯穿其中,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,县际和通县公路技术等级及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,周边城市航空运输较发达,片区对内对外交通运输能力强。
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。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,初步形成矿产资源深加工、能源、特色农产品生产、跨区域物流等主导产业,休闲度假旅游、文化创意等产业初具规模。工业化、城镇化不断推进,与京津及周边城市经济联系日益紧密,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条件基本成熟。
战略定位
京津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保护区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,增强防风固沙、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,建设环京津地区"绿色长城"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,严格防治水环境污染,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。建立健全生态和水资源补偿机制。
文化旅游胜地与京津地区休闲度假目的地。依托深厚文化底蕴,发展以佛道教文化、历史文化、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主题游,建成国内一流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。充分发挥区位、生态环境等方面优势,重点开发京津等周边城市旅游市场,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游,建成京津地区"后花园"。
国家战略运输通道与重要物流基地。立足连接首都北京和西北、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,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,提高国家战略运输通道保障能力。大力改善仓储、商品配送、信息网络服务等物流配套设施,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,加快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园区、区域性煤炭储配调运基地和农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。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。重点围绕京津地区市场需求,进一步发挥资源环境优势,大力发展优质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的现代农业,重点提升绿色、有机农产品生产能力,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,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、品牌化,建成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。
京津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。立足紧临京津地区区位优势和土地、劳动力、环境等方面比较优势,改善城镇基础设施,大幅提升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和金融、信息等市场服务能力,加强连接京津快速交通体系建设,创新与京津地区的产业协作机制,重点承接文化创意、信息技术、现代物流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制药、节能环保、金融服务等产业转移。
农业
农牧业。实施农业品牌战略,瞄准京津等周边城市市场,打造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。综合运用农业科技成果、信息手段及现代农业装备,提升农业生产水平。推动规模化、标准化生产,促进优势产品集聚发展。重点打造错季蔬菜、马铃薯、杂粮、食用菌、中药材、肉蛋奶等优势产业,大力发展黄花菜、万寿菊、黄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,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
旅游业
发掘旅游资源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,在现有宗教文化、历史文化、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等主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,进一步开发适合周边城市消费者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。重点发掘山水休闲游、农事民俗体验游、自然探险游、康体健身游、科普游、节庆游等,培育个性化、差异化的旅游产品,形成点面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。加强旅游资源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,构建跨区域旅游协作网。
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。以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世界文化自然遗产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国家森林公园、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为依托,重点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。以交通为纽带,结合周边城市消费趋势,重点开发适合自驾、休闲游的短期旅游线路。
开发旅游商品。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步伐,增加旅游商品的品种和范围,逐步提高旅游商品的档次和质量,大力吸引旅游购物消费。重点扶持个性旅游工艺品、纪念品、文化制品、土特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和生产。
提高旅游接待能力。加强重点景区与高速公路、高等级公路联接线建设,形成以铁路、公路和航空相结合的旅游立体交通系统。完善景区道路、供水供电、垃圾污水收集处理、通信、景区标识、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。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汽车营地。优化旅游服务环境,提高旅游服务质量,提升"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"等环节整体服务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。加强旅游宣传、接洽和导游服务体系建设。